巴曙松:创新经济需要更加活跃的资本市场支持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在2019年,尽管环球市场充斥不明朗因素,港交所的全年新股上市集资额再度称冠全球,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领先集资枢纽的地位。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昨日在“第十届央视财经香港论坛”上指出,主要源于港交所在2018年推行上市制度改革,而改革核心即为“怎么为中国的新经济融资”。

  在新经济领域,创新被视为主宰成败的关键要素。巴曙松教授表示,创新经济需要活跃的资本市场支持,而中国内地的资本创新相对实体经济有所滞后。他寄语香港必须敏锐洞察中国向创新经济发展而衍生的融资需求,并根据国际惯例在香港提供解决方案,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功能。

  今年IPO额逾半来自新经济港交所推出的上市制度改革,包括便利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创新型公司,以及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巴曙松教授解释,随着中国人口不断老龄化,及中产阶级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市场对于生物科技创新的需求也相应上升。另方面,人力资本价值在新经济里面变得异常重要,故此赋予个别公司管理层超级投票权,也是新经济的融资需求特点之一。巴曙松教授指出,港交所在今年较为动荡的环境下,仍能取得IPO世界排名第一,总量固然重要,而当中创新元素的提升更值得关注。他续说,2019年的IPO全球第一,“超过半数是为新经济融资”,当中包括吸引阿里巴巴(09988)来港第二上市。其中原因,正是因为香港“对中国独特的创新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才有了动荡环境下IPO还是全球第一位”。

  在中国经济的创新过程中,投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巴曙松教授认为,香港必须要敏锐洞察中国经济出现创新背后所衍生出来的融资需求,然后根据国际惯例,在香港提供解决方案,“这才是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发挥独特功能的地方”。香港市场上的投资者高度多元化,即有来自欧美的投资者,也有国内的投资者,巴曙松教授形容是香港市场的优势之一。他解释说,国际投资者了解国际市场的规则变化,而国内投资者则知道中国市场的需求,两者在香港市场结合,如果能够令市场保持敏锐触觉,将有很大发展空间。他举例说,港交所容许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有关安排推出一年多,融资额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说明香港能清晰把握市场脉搏。

  对于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巴曙松教授认为相对实体经济而言有所滞后,因为内地资本市场主要还是依赖商业银行所提供的贷款,而创新经济需要活跃的资本市场配合,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创新的加速器”。引导资源至扶持新经济无论是香港的上市制度改革,还是内地尝试推出的科创板和创业板,总体而言,巴曙松教授认为实际上是将整个金融市场所提供的服务,由过往侧重于传统产业,现时透过制度调整,将部分金融资源引导至扶持新经济。虽然这个过程已经启动,惟他认为“还远远不够”,创新投资的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明年企业创新潮带给国家和各行业的变化和期待,河钢董事长于勇、蒙牛总裁卢敏放以及巴曙松教授纷纷给出自己的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新纽带”。巴曙松教授表示,“创新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纽带”,他解释“新纽带”这一关键词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中国经济与十年前已是今非昔比,在中美贸易持续摩擦的大环境下,香港需要成为在新环境下东西方经济技术创新的纽带;二是香港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帮助让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因此要做好中国企业走进国际市场以及国际投资者走进中国市场的双向投资纽带;三是实体经济以及企业都在急剧的发生变革,如何做好金融投资资源和创新需求之间的纽带,也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新格局”。卢敏放指出,世界经济的发展加上中国的崛起一定会形成“新格局”。以蒙牛的立场来讲,是通过创新进行提前布局,“布局决定结局”,在新环境下如何利用创新手段策划新布局都是值得思考的。

  第三个关键词是“新机遇”。于勇认为,巴曙松教授的“新纽带”加上卢敏放总裁的“新格局”,造就了河钢集团的“新机遇”。于勇觉得所有企业应该用寻求机会的眼光去对待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如果抱有期待,无论是在经济的高增长期,还是低迷期,都容易找到新的机遇。每一次经济的波动,都意味着一次新的开始。这也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胜劣汰,于勇有信心河钢会在重新整合中胜出,他更有预感,在未来或是下一次全球经济的整合期,会为河钢提供更好的优质资源,让河钢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于勇表示,这份机遇给中国钢铁业以及河钢带来的发展,河钢理所当然会回馈给社会,用更绿色、更智慧的钢铁,让中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来源:《大公报》2019年12月28日A9-A11版、《文汇报》2019年12月28日A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