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巴曙松:探索大变革时代的沪港合作新格局
  在亚洲金融发展的历史中,上海与香港的互动与合作,一直是引人注目的主要主线之一。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出现剧烈变化,中国内地的经济金融体系也处于关键性的转型阶段。本文为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受邀为香港文汇报的《沪港融慧》专栏撰写的前言,充分揭示了专栏所进行的沪港合作探讨的意义。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在亚洲金融发展的历史中,上海与香港的互动与合作,一直是引人注目的主要主线之一。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出现剧烈变化,中国内地的经济金融体系也处于关键性的转型阶段,在这样的新的背景下,沪港合作无论是模式还是具体的产品,或者发展趋势,都将出现重要的变化,值得深入探讨。香港上海金融企业联合会在香港文汇报的《沪港融慧》专栏以此为题,我认为把握了当前中国乃至亚洲金融发展的关键之一。

  上海和香港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开放共赢的模式,在“沪港通”中表现得十分清晰。上海是中国在岸市场的金融中心,对内地市场具有强劲的影响力,但是,基于金融开放需要总体上遵循国家战略部署,在内地依然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资本管制、同时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可兑换的条件下,要推动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始终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香港作为与纽约、伦敦併驾齐驱的国际金融中心,本身就是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在香港均设有营业机构,香港近年来的IPO规模始终在全球市场领先,香港交易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规模也在全球交易所中显著领先,2012年香港交易所成功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使香港交易所成为亚洲领先的跨洲际的综合交易所集团;香港的银行体系十分稳健,虽然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的多次冲击,依然表现出色。更为重要的是,香港与内地“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使得香港一方面可以与国际金融体系密切融合,同时又可以为内地市场的开放提供关键性的门户作用。沪港通的机制设计突出这样的优势,实际上建立了内地资本市场封闭可控的开放模式,并且以最小的制度成本实现了海内外市场的对接。我们相信,类似沪港通的沪港合作途径与方式应当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

  2018年底,我应香港上海金融企业联合会的邀请,为香港文汇报的《沪港融慧》专栏撰写了一篇文章,《内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探讨内地房地产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于2019年1月1日,成为香港文汇报《沪港融慧》专栏在2019年度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算是见证了这个专栏的起步。

  我也一直关注《沪港融慧》专栏的文章。这个专栏在2018年8月中旬以来,每两个星期在文汇报的“财经论坛”版面刊登一篇有关金融资讯或者国家政策的文章,迄今为止已经刊登了30多篇专业文章。《沪港融慧》的文章每一篇的篇幅都不很长,但是信息量大。其中涉及的金融领域包括金融行业的多个方面,比如证券、银行、基金、保险、期货以及法律合规等方面。

  通读全书,我感到《沪港融慧》专栏在几个方面体现出了新意和特色。

  首先,专栏设计同时融合了上海和香港的专业人士的智慧。这个专栏不仅介绍香港的最新金融动态,也邀请了上海的金融界专家、企业界负责人和专业人士从各自行业的角度介绍心得体会。目前,《沪港融慧》专栏发表的33篇文章中,其中23篇为香港金融机构或者各界专业人士撰写,10篇为中国内地的金融机构或者各界专业人士撰写,其内容既有金融界的热点,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科创板的设立,也包括行业内的法规政策和实务经验,比如香港交易所对于上市制度的改革以及过往沪港金融合作的经验。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力先生在其撰写的文章《战略协同助力内地农信机构“借船出海”》中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为国家战略,在实现区域的内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更要构建更高层次的区域间协同,资源共用、要素互通,在互联互通中实现国家政策红利最大化”。徐力董事长同时表示,“在长三角农信机构中,上海农商银行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上海农商银行愿意为内地农信机构‘借船出海’,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剑阁先生在其《内地香港市场合作进入新阶段》一文中指出,“在内地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中,多项改革都是起步于香港,有的甚至是专为香港量身定做。比如,2011年,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解决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问题,率先在香港进行RQFII试点”。李剑阁先生作为中国金融界同时在政策与市场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专家,亲历了中国金融制度的多项重要改革,正如李剑阁先生在文中所述,“从香港市场角度看,‘内地元素’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沪港融慧》专栏的初衷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发展趋势,可以说,这个专栏为沪港两地的机构和企业提供信息互享、创造资源互通机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次,文章内容紧贴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沪港融慧》的文章大部分都紧紧抓住了时代的热点问题和最新的政策资讯,并且在第一时间经过作者的专业分析,从各个行业的角度进行解读。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香港和上海都出台了不少新的政策,建立了新的制度,比如中国科创板的设立、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都是两地各界人士积极探讨的话题。

  原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创丰元易投资管理合伙企业理事长陆文清先生在其《科创板应尽早接纳海外投资者》一文中指出,希望科创板可以引入海外投资者。陆文清先生提出,“建议将科创板股票在上市第一天起就自动纳入沪股通标的,通过沪港通管道吸引海外投资者参与。同时如科创板公司有其他类别证券在香港、伦敦交易所挂牌的话,也可纳入港股通、伦港通标的”,“海外投资者通过沪港通参与科创板,有利于增加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增量和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提高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治理标准,吸引更多的优质科创企业选择科创板上市”。相比较内地的科创板,香港资本市场的金融科技企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作为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支付公司,上海的汇付天下有限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作出了积极探索。汇付天下有限公司的总裁穆海洁女士在《数字化正重塑金融支付发展》文中表示,“当今时代,伟大的数字化发展浪潮席捲全球,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与製造业、零售业、金融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开创了工业4.0、新零售、金融科技、共用服务等各类创新的商业模式。数字化企业以数字资产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新技术为主要生产力,已成为商业进化的必然趋势”。

  在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讨论中,《沪港融慧》专栏的作者也从各自行业的角度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比如利佳健康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左佳明女士在其撰写的《湾区“保险通”给沪港启示》中提出,“大湾区发展规划中,医疗行业、保险行业发展是其中重要范畴,其中保险通对于港人‘跨境养老’、‘跨境医疗’,乃至湾区人民养老、医疗水准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香港金融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香港麦振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季辉律师在其《大湾区为沪港资本市场添机遇》文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于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也将起到互补互助,协同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行业专家分享宝贵的专业经验。《沪港融慧》专栏文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为本专栏撰文的作者多为金融机构资深专家和各界专业人士,因此其表达的观点更加具有可参考性。例如,我注意到,香港上海金融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长、 国泰君安国际董事会主席阎峰先生借助本专栏,多次分享了他在香港中资证券业几十年的从业经验。

  比如他在本专栏第一篇文章《中资金融机构四方面发展应对新挑战》中指出,在港中资机构应当从(1)加强风险管理,夯实基础积蓄实力,(2)做强做优做实,实现高质量发展,(3)加强风险管理服务,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4)严格自律合规守法,回归本源脱虚向实这四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其在《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一文中表示,“汽车行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制造业,最近以来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中。支援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支援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工作,更是汽车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阎峰先生建议“国家在认真研究基础上,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向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倾斜,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阎峰先生在其撰写的《共用经济如何走出误区健康发展》一文中提出,“共用经济发展已进入拐点,面临着重构调整。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溯本清源”。他指出“共用经济要走出误区健康发展,应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监管,尽快制定和实施共用经济管理暂行条例,明确共用经济模式、共用经济平台和供需双方三方的角色、职能、权利义务边界;二是回归共用经济改善资讯不对称撮合碎片化产权交易的本质,真正落实执行反垄断法;三是加大改革开放,挖掘国有、集体等公共资源的共用经济潜力,做大共用经济市场”。香港上海金融企业联合会的副理事长曹如军先生作为在香港工作几十年的在港资深沪籍专业人士也先后四次为《沪港融慧》撰文,表达他对于金融行业政策和热点问题的解读。

  我感到《沪港融慧》专栏能够在短短一年时间邀请到沪港两地金融界以及各界专家学者分享其各自的行业经验实属不易。《沪港融慧》的文章虽然每两个星期仅发表一篇仅仅数百多字的短文,但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经过一年多的累积已经颇有成绩,为沪港金融业两地的互联互通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樑。在新的国际国内格局下,中国内地的金融开放有赖于沪港合作,而香港金融业发展的新动力同样也有赖于沪港合作,因此,我相信,《沪港融慧》专栏有条件越办越好。

来源:香港文汇报《沪港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