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网】巴曙松:中国债市符合国际主流投资者选择
  2019年9月6日至7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贸易、开放与共享繁荣”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出席并发言,他表示目前的中国债市符合国际主流投资者的投资策略选择,并看好债券通未来的发展空间。

  我们研究发现,新经济有很多特点,往往使得新经济按照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图来看,找不到合适的融资支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生物科技。为此香港交易所做了大幅调整,不要盈利要求、不要现金流,也不要业务记录,只需要有一个产品通过一期临床,不反对进入二期临床,同时市值达到15亿港币,再加上几个基本条件,就可以开始上市。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新经济具有不同的产业特征,新经济的产品也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特征。所以我们要为创新融资研究新经济不同于旧经济的特点。
 
  债券通目前只开通了北向通,国际投资者通过它进入中国市场。下一步应该创造条件,比如开通南向通,让国内外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债券通投资在海外的中国企业的债。我们经常看到由于资金收紧,国内的房地产等一些企业以很高的成本在香港发债,如果国内投资者具备投资能力而且了解这些企业,对投资者和企业来说都是个很好的机会。
 
  其次,国内的企业也要做国际资产配置。比如我们现在开通的只是银行间市场,也应该有条件进一步开通交易所的债券通。中国的深圳、上海和香港这三个交易所的债券加起来,规模能在全世界排到前十名以内,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交易所债券市场。如果把它们连通起来,也能提供一个不一样的产品选择。而且参与交易所投资的投资群体和银行间市场的群体也不一样,所以一旦连通之后,也会拓展中国的债券市场。
 
  与主流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债市本身的投资收益水平确实存在明显的优势,这和中国经济较有活力、投资回报相对较高有直接关系。短期来看,我们观察到一些国际投资者,他们认为美国的大牛市已经持续十多年,接下来美国市场可能会有调整,因此觉得全球一些大资金可能面临着再配置。这些资金如果发生再配置,投资者就需要找到一个既和美国市场关联度不大、又有深度的金融市场。环顾全球,中国市场确实是符合这些国际主流投资者的一个选择:规模足够大,而且由于原来开放程度不高,所以跟美国金融市场的关联程度也相对不高。所以在中国市场加大配置符合风险收益的偏好。再加上债券通开通之后,为什么要加入国际主流指数?因为对于跟踪这些国际主流指数的机构投资人来说,最关注的就是进出方便。
 
  债券通这两年进展很快,但整个外资在中国债市占据的比例还是偏低,因此它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我们用几个数据做对比: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占比10.92%,而外资在中国债市的占比约仅为2%-3%。我们先要达到人民币在国际货币篮子中一定的占比份额,例如将10.92作为参照系,这样外资在中国债市投资的占比可能会有较大提升。
 
  投资中国市场对多数国际债券投资者来说门槛非常高,投资者需要了解一套完全不同的交易、托管、清算制度,成本很高。而债券通就是以最低的制度成本,让国际投资者使用他原来习惯的交易和投资体系参与中国债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