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金融政策研究惟有扎根实体经济才能不断汲取活力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金融政策研究惟有扎根实体经济才能不断汲取活力

作为在金融市场上有影响力的知名金融学家,巴曙松教授的金融职业生涯是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他先后在中国银行总行不同部门、国内和海外分支机构有过实际工作经验。一进入到中国银行总行工作,就正好遇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使得他有机会深入到海外和国内一线去了解一项金融改革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他在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担任过副行长,也曾参与中银香港重组上市等标志性的金融改革事件,而中银香港的重组上市被视为是中国的银行业进行全面的股份制改革上市的试水之作。在中银香港成功重组上市之后,他在重组后的中银香港负责授信管理等工作,他作为具体牵头组织者之一起草的《中银香港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虽然局部细节有动态的调整,但是总体的政策框架一直沿用至今。


2001年10月,巴曙松教授在中银香港工作期间

 
差不多八九年在中国银行的工作经历,让他对商业银行和间接金融体系的运行有了系统的了解。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把眼光投向了新兴的中国资本市场。他亲身参与中银香港重组上市的经历,驱使他思考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他于是离开工作多年的中国银行,进入证券领域,担任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组织证券行业的研究工作。与此同时,他还担任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中国基金与资产管理行业开始起步的阶段,就直接参与了相关的工作,这也为他后来坚持每年出版一本“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奠定了实践基础。

《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巴曙松、杨倞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在分别积累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一线实践经验之后,抱着扎根金融实践、通过政策研究参与金融行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的理想,巴曙松教授在2003年加入筹建中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成为一名全职学者。当谈到这一转换的心得时,巴曙松教授说,“参与金融市场成长的过程,我通常偏好的研究方式,就是通过与众多金融机构主体、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决策者的广泛接触和交流,寻找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进而从这些现实问题出发,继续进行理论性、政策性的思考与研究。”

金融研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首先要深刻了解实体经济本身的运行逻辑,以及金融和实体结合的运作方式。基于此,巴曙松教授除了金融学理论研究之外,还担任了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密切跟踪金融一线的动态。

 

“金融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领域,理论研究与实际的金融决策密切相连。”由于巴曙松教授在金融领域的理论研究更贴合金融实践的需要,这使得他经常被邀请为金融决策提供研究支持。在中央决策层的许多讨论会上,经常可以看到巴曙松教授的身影。200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是中央政治局为数不多的以金融业为主题进行集体学习,巴曙松教授受邀走进中南海担任主讲专家,讲解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2013年4月,在李克强总理就任总理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专家座谈会上,巴曙松教授就以金融专家身份就打破刚性兑付等金融问题向李总理积极建言。此外,巴曙松教授还担任了“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是其中最年轻的委员。

 

扎根于实践,理论与政策研究才会不断涌现新的活力。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担任副所长期间,巴曙松教授通过坚持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担任专家委员、顾问、董事的形式,保持对金融市场一线最直接的交流与跟踪,并有意识地先后涉足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等不同金融领域。这种对金融体系不同层面的广泛参与,使巴曙松可以从第一线感受到中国金融市场的现实脉动,从不同角度检验和印证其对整个金融市场运行的判断,也使得他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不断获得实践的源头活水的滋润。
 

十年如一日的专注“钻井”

 

长期在金融实践一线的经验积累,以及持续跟踪国内外金融政策动态研究的思考,使得他对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金融领域有了持续跟踪研究的兴趣。他在研究过程中,就重点选择了几个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重要的领域和方向,进行十年如一日的持续研究。

 

基于对以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国际金融规则的研究和中国金融监管改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重要性的理解,早在2003年,巴曙松教授就以其在中银香港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实践及其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的一些研究成果为基础,出版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这是国内最早介绍巴塞尔II的著作之一,此后便开始了他对这个领域的持续跟踪。之后出版的《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研究》、《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的实施: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巴塞尔III与金融监管大变局》均是当时市场上国内最为领先的针对巴塞尔资本协议最新进展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之一,这也为金融监管框架的的改进、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的理论参考。

 

《巴塞尔Ⅲ:金融监管的十年重构》,巴曙松、刘晓依、朱元倩等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基于在此领域的深度钻研和充分积累,巴曙松教授被聘任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继续践行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使命,他在这个领域提交的多份政策建议报告,得到当时国务院主要领导和分管金融的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并将其意见体现到相关规则的修订中。

 

在上个世纪末中国公募基金开始发展以来,巴曙松教授就担任了中国证监会基金评审委员,他敏锐地发现这个领域必然会未来的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大的成长空间,并且会显著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结构,所以一直关注着中国资产管理行业。2005-2006期间,一家海外资产管理机构试图进入中国市场,并启动了对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研究,巴曙松教授应邀参加并主持这项课题。从2007年开始,巴曙松教授开始了对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持续跟踪,并公开出版研究报告,至今已持续十三年,在这期间,巴曙松教授基于业务实践出发,持续观察和记录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成长起伏的历程,其中价值对于观察和分析中国资管行业发展而言可谓弥足珍贵。

 

2009-2018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理论研究之外,巴曙松教授还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基于草根的调查研究往往能敏锐的发现市场的变化和发展方向。2009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起了《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研究课题,巴曙松教授作为课题主持人并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已持续发布10年。报告从银行家的视角从多角度对中国银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判断,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2009-2018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巴曙松教授任项目主持人,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共同主办,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

 

在金融政策研究的同时,他也没有放松自己在专业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的努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运用客观数据进行的分析,巴曙松教授是2006-2015年中文文献经济学领域被引用频次最高的中国学者;他作为第一作者或主要作者出版的金融著作数十本,为中国金融行业的理论研究和行业发展贡献了丰富成果,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


为中国金融扩展国际化视野

 

“我深刻地意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要清晰地理解中国的金融趋势,不可能把中国放在全球体系之外,而是要深刻把握中国与全球金融体系的互动”。作为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研究”的首席专家,2013年巴曙松教授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这样阐述这次远行的初衷。

 

为了让中国的金融市场可以用开放的视野去了解全球的动向和趋势,促成中国的金融专业人士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对接,同时也让海外金融市场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中国的发展,巴曙松教授在纽约期间组织了中美金融界专业交流的电话会议及网络交流平台“连线华尔街”以及“全球市场与中国连线”等,并在他离开纽约之后依然保持着高专业水准的持续运作,目前已经围绕不同金融领域的主题已经举办了接近400场次,成为中美金融界专业人士之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几个重要专业交流平台之一。此外,巴曙松教授还组织翻译了大量的海外经典金融经济著作,包括《21世纪资本论》、《大而不倒》、《美国货币史》、《共同基金常识》、《证券分析》等代表性的著作。

《格林斯潘传》,巴曙松、陈剑、张悦等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巴曙松教授本人曾三次赴香港工作,第一次是由中国银行总行派驻中银香港工作;第二次是以金融专家身份借调到香港,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担任副部长,从事香港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研究以及在港中资企业的联系及研究;第三次则是从纽约回国后,参与到“债券通”等重要金融改革工作中,积极推进香港和祖国大陆的金融互联互通。

巴曙松教授认为,“香港市场是代表亚洲和中国需求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规则制定的一个金融中心”,同时香港有独特的优势“联通中国与全球两个金融体系,并在其间担任独特的桥梁作用”。

 


巴曙松教授与辜胜阻教授在香港金融博物馆

 

在担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期间,巴曙松教授针对当时国内对于香港资本市场专业介绍比较凌乱的状况,作为副主编和课题主要组织者,组织在港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编撰了《香港证券市场全透视》一书,2009年在国内出版,也被视为是目前为止最全面介绍香港资本市场的著作之一。巴曙松教授系统跟踪并深入研究香港交易所产品与业务创新,他主编的《打造人民币离岸产品中心:香港交易所的产品创新巡礼》于2018年正式出版,对香港交易所近年来在互联互通、人民币产品创新方面的新进展进行全面的梳理,成为香港交易所近年来首次就创新产品公开出版的书籍,提升了市场对于香港交易所一系列新产品的深入了解。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系列著作《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进展:香港交易所的离岸金融产品创新》、《债券通: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的新战略》,全面分析了香港离岸金融创新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深化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和积极意义。

 

港交所产品与业务创新系列三部曲,巴曙松教授主编
 
巴曙松教授说,终身研究和学习的一个重要含义在于时常“清零”,敢于促使自己面对金融市场的迅速变化,随时踏上新的研究旅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时代,在金融行业的重新洗牌中,如何保持洞察金融市场发展的敏锐嗅觉,把握全球金融市场动态,在经济新周期中为中国金融体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是他不断用金融研究参与金融实践的内心使命和不息动力。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2019年6月24日
特约撰稿:华中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