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巴曙松:证券化是处理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作为解决不良资产的手段之一,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减少银行风险资产占用、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处置效率等独特优势。那么,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现状如何?目前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是否存在问题?未来的不良贷款证券化将如何发展?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对此做出了解读和分析。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随着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实体经济累积风险逐步暴露,叠加上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2018年中国不良资产市场规模有所增加,其中,随着新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增长最为直观。据银保监会2018年11月2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87%,创下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

      据了解,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解决不良资产的手段之一,能够减少银行风险资产占用、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处置效率等独特优势,有望成为处理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那么,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现状如何?目前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是否存在问题?未来的不良贷款证券化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财富网采访了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
 

      中国财富网:2018年,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中国不良资产市场规模,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加大,银行该如何更好地管理、去处置不良贷款?
 

      巴曙松:如何处置银行体系内不良贷款一直是我国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不良贷款的有效处理不仅对银行体系稳定有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核销、向资产管理公司(AMC)转让等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拓宽处置不良贷款的渠道。

      不良贷款证券化凭借其自身优势,有望成为处理不良贷款的有效渠道。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等监管允许的金融机构通过受托机构,将不良贷款给以资产支持证券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的一种证券化融资工具。
 

      不良贷款证券化与其他处置不良贷款的方式相比,有六大优势:一是增强了银行所持不良债权的流动性;二是实现破产隔离,让不良贷款真正“出表”,减少风险资产的占用,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财务数据;三是有效分散和转移风险;四是能够促进相关资本市场的发展;五是在一次性处置大量不良资产时,处置的边际成本显著降低;六是采用的超额服务费机制,增加了银行等发行机构的发行意愿。
 

      中国财富网: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现状如何?
 

      巴曙松:截至2018年12月初,2018年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26单,发行总额108.72亿元。而相比较来看,2017年银行间市场共发行19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发行规模129.61亿元。
 

      自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试点以来,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单数有所上升,但总发行规模缩小。综合来看,产品的发行金额较小,规模在5亿以下的产品较多,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CNABS)数据显示,从行业来看,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较集中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行业;从地域分布来看,区域分布主要以东部地区为主,但2018年的数据显示,与之前相比,湖北、河南、重庆等中部地区占比有所增加,反映出银行的不良贷款由东南沿海向中部、西部、华北等地区转移的趋势。将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中AAA级发行利率与同级的中期票据相比,二者之间的利差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体现了市场对资产质量的评价有所下降。
 

      中国财富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发展缓慢,不良贷款证券化存在哪些问题?
 

      巴曙松:不良贷款证券化在处理不良贷款时有显著优势,但其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品种较少,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交易结构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容易在真实销售、破产隔离以及税法等方面出现问题。此外,单一的交易结构也难以满足多层级的投资者需求。
 

      二是基础资产差异大,产品定价困难。不良贷款的产生和变化与宏观经济、产业周期和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在高增长阶段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不良贷款大面积出现且回收的难度加大。此外,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差异很大,往往分散于不同的地区,给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定价带来困难。
 

      三是信息披露不完善影响产品估值定价。商业银行与中介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严重,实践中不良贷款及其抵质押物缺少透明度,存续期财务报告和受托报告编制基础不统一等因素,中介机构和市场投资者难以获取资产池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影响对产品的估值定价。
 

      中国财富网:未来的不良贷款证券化应该发展前景如何?该怎么解决上述结构单一、基础资产差异化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应该如何适应环境?
 

      巴曙松:目前,我国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但相关监管措施、法律规定、信息披露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需要完善外部政策,培育市场积极性,发挥处置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优势。
 

      一是交易结构设计多样化。借鉴国际经验,在不良贷款证券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双“特殊目的载体”(SPV),以两层架构的形式确保破产隔离,满足真实销售、破产隔离、法律地位、抵押权登记、税收中性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综合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回收测算。在国际上,美国综合采用多种方法如“信用风险”(Credit Risk)等多种量化手段进行回收测算,韩国在折算率、现金回收假定基础上采用现金流分析法。我国可吸收国外有益经验,不断提升对不良贷款回收现金的预测水平,并建立相关的信息披露服务平台为投资者提供基础资产数据信息、抵质押物拍卖或交易信息、安全管理、二级市场交易信息等服务,鼓励平台上各方参与回收款的预测,便于投资者在进行公允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投资决策。
 

      三是发挥资产服务机构的资产处置能力,提高对回收现金的预测水平。为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在国际案例中常引入资产服务顾问对贷款回收进行监督,此外,在美国,有稳定现金流的抵押贷款服务权(Mortgage Servicing Rights)可作为基础资产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对资产服务机构有极大的正向激励作用,而稳定的现金流也为投资者正确定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银行、券商等机构结合当前监管要求,加大创新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资管新规”在内的监管细则出台后,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豁免的部分规定,已被众多金融机构视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银行理财新规”指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本行发行的次级档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允许部分投资者参与到不良贷款市场,以满足其高风险偏好。对于券商、资管机构来说,其可凭借积累的团队和投研能力,发挥资产支持证券(ABS)定价、风险定价等方面的优势,在众多资产中选择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发挥主动管理能力,参与到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市场。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未来发展中,银行必须要以培育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力为重点,采取适当的处置手段与方案设计,在发行过程中进行全流程反馈和改进,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在监管革新的背景下,不良资产行业将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在防范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并且伴随市场更充分的竞争,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业务模式将会向标准化、透明化、市场化、多样化等方向发展,成为处置不良贷款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