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北大汇丰金融前沿讲堂”系列第二讲在深圳举办,新沃资本控股集团董事长兼CEO朱灿博士做了题为《当前中国金融创新的前沿趋势及新挑战》的讲座。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及北大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教授出席讲座,巴曙松教授做了点评。
朱灿博士认为,目前金融行业整体面临许多新机遇和挑战。首先,监管理念不明确,监管内容规定不明确,监管模式存在争议,监管平衡点还未真正掌握,缺乏权威性行业自律机制等问题制约了金融创新的步伐。制度创新将不断引领着金融行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走向规范化,成熟化。其次,金融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非常大,经济下行时,资产质量随之下滑,目前金融行业风险控制领域存在很多问题。风险控制能力一直是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金融行业创新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譬如,中国保险业在2013至2015年的三年间发展非常迅速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度的放开以及新技术的推动,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未来,保险业模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转变为保险和资管双轮驱动。最后,朱灿博士指出,组织创新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譬如公募基金的股权激励机制等。
朱灿博士在讲座中指出,当前,中国金融制度和技术处于剧烈变化状态,这让中国金融创新得以迅速发展。2015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投资项目达到8365个,投资规模5255亿,约为2010年的5倍。“在资本市场的新格局下,私募专业化和综合化并行,股权投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要掌握制度套利。”他强调。
朱灿博士同时认为,私募股权投资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方面,监管理念不明确,监管内容规定不明确,监管模式存在争议,监管平衡点还未真正掌握,缺乏权威性行业自律机制。另一方面,现在证监会存在过度监管倾向,这可能抑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
朱灿博士指出,“债券投资未来会有巨大发展,但目前制度尚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发行人信息披露不规范,承销商信息披露不尽责,违约后处理机制不健全,投资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
银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非常大。经济下行时,资产质量随之下滑,目前银行风险控制领域存在很多问题。朱灿博士认为,中国小型银行抓住了银行业务互联网化的机会,业务互联网化打破了地域界限,成功实现了扩张。“未来很多银行会转型,网点的传统作用会有所减少,在协同作用上有着更大空间。”他指出,“但是,银行与资管、投行的文化是不同的,银行资管业务要转型,上层制度设计要做出改变。从目前的制度上看,银行转型做资管业务,难度非常大。”
朱灿博士认为,中国保险业在2013至2015年的三年间发展非常迅速的原因主要在于制度的放开以及新技术的推动,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未来,保险业模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转变为保险和资管双轮驱动。他指出,保险行业创新发展成就十分显著,互联网保险已经成为主要的创新方向。互联网保险经营模式正从以产品为核心向以客户为核心转变。但是,互联网保险真正的进步还要依靠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推动。朱灿博士预测,未来大多数标准化保险都会变成免费,与其他产品捆绑,只保留少部分险种收费。“总而言之,未来保险业会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国金融未来看保险。”
2015年,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8万亿,基金数量达到2500只,相比2014年有大幅增长。朱灿博士认为这主要是源于2014年至2015年的股票牛市。但是,现在基金经理流失非常严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股权激励。而公募基金未来要依靠渠道创新、业务创新和机制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朱灿博士最后指出,互联网金融风险很大,可能存在利用P2P网络贷款进行合同诈骗或集团诈骗、违约与不履行超出银行四倍贷款利率部分以及借新债换旧债等行为。他判断,未来,P2P商业模式会进行牌照管理,短期内会出现“大浪淘沙”的情况。朱灿博士强调,众筹行业的监管政策还在完善中。其中,股权众筹受政府关注较高,但是该行业风险非常大,前景也不容乐观。
最后巴曙松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他指出,金融创新的话题在金融领域一直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热点话题,不乏支持者和批评者。创新的理念最初源自于与凯恩斯同时代的人物——熊彼特的理论,金融创新的思想则直接受到了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影响。熊彼特把金融创新界定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原材料的掌握以及新生产组织形式的形成。
巴曙松教授总结道,从学术角度,金融创新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在人口结构比较年轻同时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阶段时,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保险业日益重要。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一直是赶超式的,金融业的主要目标是把社会资源引导到需要融资的地方。而现在,很多行业产能过剩,传统的存贷模式不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亟需金融创新。在中观层面,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适应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而在内部所进行的一些重大的适应性调整,包括组织架构、商业模式等。而在微观层面,金融创新则主要表现在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
他认为,目前金融创新已经使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相似性日趋提高,形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网状结构。金融创新使得不同的金融子市场趋同,成为“大资管市场”。很多风险变成了系统性风险,看似是不同领域的产品,实质上非常趋同。一个子市场的波动会引起整个市场的波动。“风险的传染性正在提高。” 巴曙松教授强调。
纵观人类历史的金融创新历史,存在一个很强的“钟摆效应”,金融创新和监管也呈现螺旋性波动。当短期现象无法判断时,我们就要把时间跨度放长,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观察。巴曙松教授认为,监管市场要保持敏锐度,真正的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展开,高利贷搬上互联网平台仍然是高利贷。金融日益影响实体经济,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服务范畴,当资金日益雄厚时,金融成为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支撑着实体经济的创新,使得传统社会很多不敢想也不能想的事情变为现实。“中国金融创新最活跃的时期,恰恰是大周期的转换时期。”从去杠杆到加杠杆的经济转换时期,这是最需要保持谨慎的时期。
最后,巴曙松教授指出,中国的金融创新将是用效率更高的金融方式挤占传统银行空间的过程,是资金来源和资金匹配更加准确的过程,是金融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大众真正获得实惠的过程。
讲座结束后,任颋副院长与巴曙松教授向朱灿博士赠送了纪念品。
(撰稿:邹佩轩 摄影:董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