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巴曙松、朱元倩:区块链新时代:赋能金融场景
  区块链基于分布式账本、共识算法和点对点的交易网络以及现代密码学手段,具有信息公开透明、数据不可篡改的内在属性,为去中心化的信用机制的重构提供了可能,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开设专栏,结合区块链在诸如供应链、跨境支付、登记结算和仓储物流等多个场景中的应用,系统梳理了区块链在金融细分行业的落地场景,深入探究区块链这一颠覆性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刻变革。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朱元倩(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智库部总监)

  作为现代经济的基础和核心,金融业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等摩擦因素,使得交易双方间难以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产业链条中大量中心化的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的存在,增加了资金的融通成本,降低了整体的运行效率。

 

  进入21世纪,尽管金融的顶层设计和业务流程创新风起云涌,但基于信用中介这一核心职能的限制,金融运行模式的底层逻辑和基本架构并未得到本质的改进。而区块链基于分布式账本、共识算法和点对点的交易网络以及现代密码学手段,具有信息公开透明、数据不可篡改的内在属性,为去中心化的信用机制的重构提供了可能,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

 

  我们在深入解构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同时,还广泛了解了区块链在诸如供应链、跨境支付、登记结算和仓储物流等多个场景中的应用。这引起了我们系统梳理区块链在金融细分行业的落地场景、探究区块链这一颠覆性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刻变革的兴趣。

 

  但在2018年第一季度后,随着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价格的多次探底,“币圈”进入了投资熊市。资本寒冬中,我们在犹豫和初步研讨中却发现,区块链的应用实践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在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大宗商品等领域,大量的区块链项目仍纷纷落地。在潮水退去之后,区块链的真正价值才在比特币造富神话的遮蔽中显露。

 

  类似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在资本的洗牌中,Am-azon、Netflix、Yahoo和eBay等一批互联网公司不但存活下来,还迅速发展成为具有百亿、千亿乃至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巨头。比特币泡沫正在消退,而真正关心应用场景、深度应用区块链解决现实问题的平台型企业反而有机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区块链所支撑的价值互联,有潜力推动互联网发展到下半场,开启价值互联网的新时代。

 

  当然,必须认识到,相对于互联网技术,区块链这一当下最富前景又充满分歧和争论的技术,尽管潜力巨大,但仍处于朦胧和野蛮生长的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对区块链的概念和内涵有正确的理解。首先,关于去中心化与中心化政府之间,需要明确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并不是反中心化,其实质属于“分中心化”,各节点相互平等、共同参与记账,反而有利于政府监管。其次,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与隐私保护特征,区块链的信息传递机制通过地址公开见证、公私钥加密的方式,在保证所有信息公开透明的同时也保护了每个人的隐私安全。沉淀至今,我们需要调整区块链应用的预期,其通往可编程社会的道路还很漫长,区块链还不是一个“普适性”的技术,需要摒弃“万能论”,谨慎筛选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