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巴曙松:大陆城镇化进程还应有10年上升期
  当前,大陆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效应传导,使房地产领域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对房地产政策和市场各方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机遇。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开设专栏,从城镇化发展空间、增量人口分布、民众财富增长变化、城市土地供应四个方面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作出深入探讨。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城市是房地产市场生长的基础,城镇化为房地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长期眼光认识和理解房地产业,需要从城镇化角度切入。当前,大陆城镇化率已接近60%,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效应传导,使房地产领域呈现出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对房地产政策和市场各方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机遇,需要审慎地加以应对、调节和优化。

  具体而言,可从城镇化发展空间、增量人口分布、民众财富增长变化、城市土地供应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是从发展空间看,大陆城镇化率依然有明显的上升空间,未来10年的集中放量有可能是城镇化的最后一波房地产增量红利。
 
  虽然高城镇化率不是衡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表征,但高城镇化率是发达国家的典型特征,它们的城镇化率都在80%左右。如今,大陆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的后半段,仍有10%~20%的上升空间,发展速率仍可能处于较高水平。
 
  预计大陆城镇化至少还有10年的较快上升期,2030年将是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关键时间点。届时,大陆城镇化率将提升10%左右,城镇人口增量将接近2亿,形成巨大的增量市场。其后,增量市场将急剧萎缩,整体进入存量市场阶段。
 
  二是从增量人口分布来看,大陆中等以上城市规模和小城市数量发育较快,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核心引领结构,房地产市场有望表现出以人带量、价格分化的特征。
 
  三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科技转化等方面已经建立起顶端优势,与其他城市和城市群形成了发展级差。去年,三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44%,并且人口规模仍在增加。未来,人口将进一步向三大城市群内部核心城市流动。随着常住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将呈现“以人带量”的特征。
 
  但是,“以人带量”在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人口增量带动作用相对较小,需求没有充分转化。而在房价上则出现了分化: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房价上涨幅度明显快于常住人口增加速度;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房价上涨速度并未超过或接近常住人口增速。
 
  对比往年人口数据可以发现,小城市人口数量较为稳定,而大城市及以上级别城市较其他类型城市人口增长更快。预计到2030年,中小城市人口总量将保持稳定,但所占比例将不断缩小;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和所占比例将进一步增加。
 
  三是从国民财富增长来看,城市人均GDP与房价之间具有明显的指数拉动作用。大陆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关键期,如果转型策略有效,大陆国民人均财富将在2024年以后开始提速,2030年以后进入高速发展信道。
 
  未来10%~15%的城镇化率增量将是一把双刃剑,发展模式、城镇结构、人口结构等将成为新的关键因素。的消费群体将是一个购买力不断增长的群体。这一群体的需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未来10年仍将以刚性需求为主,而10年后改善性需求将逐渐成为主流需求。与此同时,需求会逐步走向多元化,房地产业有着更深的想像空间。
 
  四是从土地供应方面来看,当前城市建成区扩张过快、人口密度提升空间仍较大,未来城区三大开发主题将是存量土地改良、已建低效用地改造和新增建设用地高质量发展。
 
  目前,大陆城市建成区扩张过快,没有适度的人口和产业支撑,造成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普遍超标,土地被大量浪费,出现“空城”“鬼城”。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聚集度并未随着城镇化率的增长而加大,土地城镇化性能在变差。目前,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建成区人口密度均大于4000人/平方千米,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土地资源可承载常住人口的能力能达到8000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