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慈观:中国可持续金融发展需要专业化推动
  “相较于欧美较为成熟的实践,中国的可持续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且仍面对诸多挑战,希望多方组织能共同努力推动,使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发展尽早专业化。”1月8日,在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和可持续金融学院主办、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承办的“2019可持续金融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金融学教授邱慈观这样呼吁。
  邱慈观教授曾在美国、台湾等地的大学任教,其研究专长为可持续金融、影响力投资、小微金融、金融伦理学、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等;她还是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致力于可持续金融的普及化教育。在此次可持续金融会议中,她以“ESG责任投资在中国”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并在会议间隙欣然接受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学生记者的采访,就可持续金融的概念、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下一步的解决办法等问题发表了观点。



邱慈观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金融学教授

  当可持续金融旨在将资金引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如污染防治、节能减碳、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等。“绿色金融”、“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责任投资”等概念,因部分内容与可持续金融重叠而常被交替使用。但邱慈观教授认为,严格说来,绿色金融更聚焦于环境可持续性,ESG则是在环境与社会之外,再加上治理。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全球生态、社会环境受到严峻挑战,促进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发展可持续金融目前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中国的可持续金融发展起步时间晚,目前还面临一系列挑战

发展现状:中国可持续金融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

  欧美实践可持续金融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971年美国启动的Pax World Fund, 迄今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成熟且完整的投资策略与体系,可持续金融在欧美逐渐主流化,相关产品种类繁多, 其中一种就可能有上万只。

  相较于欧美,中国起步时间晚,国内首只ESG公募基金于2008年由兴全基金启动,直至去年年底,市场上仅有不到100只产品,且支持度与话题热度较低。这种情况直到三年前才有所改观,2016年国家强力推出绿色债券,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与推动下,“可持续金融”才逐渐有了热度,但目前仍缺乏更深程度的认知。

  从数字上来看,ESG资产在投资人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例,欧洲为52.6%,美国为21.6%,国内仅为0.47%;在与联合国签署责任投资原则(PRI)的2238个机构中,中国机构仅有21家且活跃度较低。更具体来说,目前国内仍将可持续金融定位为”niche market(特色市场)”,故各利益相关者仍然是以开发一项“非主流”业务的心态涉入。欧美有很多专门致力于ESG责任投资的机构或子部门,譬如Calvert Investments, RobecoSAM, Aviva等, 但这类机构目前在国内还未出现。另外,人力资源配置上,国内多为兼职人员或研究生,而欧美则一般由专业经理人来进行。


邱慈观教授(右)在2019可持续金融会议上

面临挑战:国内90%的投资者为“单底线”投资人

  投资人方面,国内90%的投资者为“单底线”投资人,以追求财务回报为主,而可持续金融的发展需要的是“双底线”投资人,除财务回报外,还应追求环境与社会等方面的回报。这种由“单底线”到“双底线”的转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足够的时间与外部动力推动。实体企业的ESG实践是ESG投资的前提,而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实践仍未成熟。美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设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卡耐基等一批企业家提出回馈社会的理念,一开始是小范围的行为,随后有更多企业加入,规模逐渐扩大, 另有管理学学者将其形成底韵深厚的理论。这个历程前后经过近80年时间,相当于两个世代。反观国内, 企业的ESG实践起步晚,还在摸索学习,寻找自己的路, 而到最后发展成熟, 至少需要一个世代的时间。所以,我们不要心急,凭中国人的聪明, 最后一定能做成”。

  在主流推动人方面,中国社会投资论坛 (China SIF) 成立於10年前成立,定期举办ESG责任投资论坛,但过去办论坛以及参与论坛的人以慈善组织与扶贫机构为主,誤把ESG责任投资看成慈善。但这类组织的主业既不是金融, 也不是投资, 因而也不可能由它们来推动ESG责任投资。这情况直到这两、三年才得到改善,特別是,我很欣慰这次会议能够看到这么多金融行业的实业者、研究生与大学教授参与进来, 而这也凸显了国内能推动ESG责任投资的生力军进场了。”邱慈观教授表示,可持续金融属于不折不扣的金融领域,需要金融领域的实践者与理论者来把控方向并推动其发展。

如何改变:教育、媒体与政策“三管齐下”

  但要进一步深化社会对可持续金融的认知,真正实现投资方与被投资方观念的转变,还需教育、媒体与政策“三管齐下”:高校需要推出相关的课程,“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需要有教授会教,而准备这样的课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与经验积累”。邱教授本人就花了很多时间准备, 而开设了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可持续金融等相关课程,她也积极开展研究,且与学生共同寻找并分析中国的案例。此外,作为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她致力于普及与推广可持续金融,实现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对于媒体来说,也需要做足功课,了解可持续金融从而更好地做相关报道。最后,政府需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并逐步建设完整的支援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人员培养、数据库建设、沟通平台建设等,这些在国内仍处于原始形态而亟需发展。


邱慈观教授(左)接受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学生记者采访

  邱慈观教授呼吁多方面共同努力,更深层次、专业化地推动可持续金融的发展,使其全面化、主流化与规模化,努力实现国内可持续金融的“由点到面、由零星到整全”。“在中国发展可持续金融,早期的发展与推动往往会很迅速,接下来便会逐渐变缓甚至遇到瓶颈,但是终将能够克服,这只是时间的问题。”